選讀關於玉山的古詩時,發現詩人們多從形勢、形色方面來描寫玉山的壯美,並運用聯想和譬喻來營造奇幻的神仙世界。特別是陳夢林的〈玉山歌〉,發現之後關於玉山古詩似乎都有延用他創造的意境,所以把詩人的詩作與其另一相關作品交互對照了下,又找了當時時空背景的資料,希望能更透澈一點,嗯,詩和文都很長。

 

詩人陳夢林於康熙55年(公元1716年)時應聘來台纂修《諸羅縣志》,當時曾寫〈玉山歌〉,其歌曰:

須彌山北水晶宮,天開圖畫自璁瓏。不知何年飛海東,幻成三箇玉芙蓉。

莊嚴色相儼三公,皓白鬚眉冰雪容。夾輔日月拄穹窿,俯視眾山皆群工。

帝天不許俗塵通,四時長遣白雲封。偶然一見杳難逢,唯有霜寒月在冬。

靈光片刻曜虛空,萬象清明曠發蒙。須臾雲起碧紗籠,依舊虛無縹緲中。

山下螞蟥如蟻叢,蝮蛇如斗捷如風。婆娑大樹老飛蟲,攢肌吮血斷人蹤。

自古未有登其峰,於戲,雖欲從之特焉從。

(引自愛詩網http://ipoem.nmtl.gov.tw/files/13-1000-1359-1.php。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壹冊。)

 

這詩的第一句便以古印度宇宙觀中世界中央的「須彌山」作為譬喻,又以生動的「飛」字合理地幻化成玉山。第三句更將玉山三峰擬人化成鬚眉雪白、位極人臣的三公,令眾臣景仰。下句不僅將玉山視為女媧補天的餘石,與伏羲仙去後留下的靈芝仙草外,還加記載了玉山裡藏有金塊、水晶、綠玉藏寶的傳聞。詩人在描敘中,巧妙地將佛經形象納入玉山的想像書寫裡頭,並運用神話典故與擬人法來突顯玉山三峰、終年雪白的特色,使詩作充滿奇趣。

接著,詩人又以玉山為仙界所有,非俗塵之地,而一年四季為雲霧所覆,便是為不讓凡人覬覦,所以在玉山容貌的不易見,且可見的時間非常短暫下,同時也讓能望見玉山成了一件難得又稀奇的事。儘管事實是原住民環伺,漢人不敢入山,可詩人用「隔絕塵世」來美化只能遠望的感受,反加深了難以得見的特色。

不過到了詩末,沒了詩首的仙境之美,倒是陳述著玉山山腳下的環境的險惡,更直接以水蛭眾多,還有斗大且動作迅的捷蝮蛇,樹上則有會吸食人血的飛蟲等蟲獸行徑,來表現山中原始環境的恐怖惡劣。

不論是否真有怪獸,詩人這樣的書寫方式反讓仙境與惡境、山上與山下的對比更為強烈,也使玉山更帶玄幻神祕色彩,另也呼應了詩人所說的仙境之美本難以碰觸,更非凡人所能觸及,且有著惡劣環境阻隔,亦難以親近,所以尚無人敢登臨,因此詩人才有無人可跟從的感嘆!

 

 

另,在陳夢林與周鐘瑄共編撰的《諸羅縣志》〈山川〉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出版)中發現,陳夢林亦撰有〈望玉山記〉一文,對玉山的描述如下:

玉山之名,莫知於何始。不接人境,遠障諸羅邑治,去治莫知幾何里。或曰山之麓有溫泉,或曰山北與水沙連內山錯,山南之水達於八掌溪。然自有諸羅以來,未聞有躡屩登之者。山之見,恆於冬日,數刻而止。於自秋七月至邑,越半歲矣。問玉山,輒指大武巒山後煙雲以對,且曰:「是不可以有意遇之。」

……山莊嚴瑰偉,三峰並列,大可盡護邑後諸山,而高出乎其半。中峰尤聳,旁二峰若翼乎其左右。二峰之凹,微間以青;注目瞪視,依然純白。俄而,片雲飛墜中峰之頂,下垂及腰,橫斜入右。於是峰之三,頓失其二。游絲徐引諸左,自下而上,直與天接;雲薄於紙,三峰勾股摩盪,隱隱如紗籠香篆中。微風忽起,影散雲流,蕩歸烏有;皎潔光鮮,軒豁呈露。蓋瞬息間而變幻不一,開闔者再焉。過午,則盡封不見。

 

從陳夢林〈玉山歌〉、〈望玉山記〉之兩首詩文中,不難感受到詩人望見玉山的震撼,再以詩與文對照,發現文較詩更為真實的描寫。不但忠實的呈現出玉山的景色,更藉著山與雲詩文交互的描刻,將玉山的自然景物刻畫得相當生動。

不過由於玉山之地理位置偏遠,清康熙時期還未曾有人登上過,也沒有確實的資料可佐證,只有遙望並沒實際的踏勘。因地形的阻隔,對於玉山的美景僅能遠觀而不能登山觀賞的無奈,詩人更是全然地將這感慨訴諸於文中。

另,從讀文中,算解決了一直很疑惑的兩個問題。一是玉山之所以叫「玉」山,原來是因為玉山冬季常積雪,「遠望白雪渾然如玉」,所以命名為玉山。在文中詩人還把崑山的玉和玉山的玉相比了一番,誰贏呢,總是這樣的追不到的女生永遠最美!其二是諸羅六景或八景之首景的「玉山雲淨」,指的是風吹雲散,少了阻撓的視線,原形畢露的玉山更顯皎潔亮白。

 

第一次登玉山,嚴格說起來是「走」不是「登」,也因為只是走到半路便折回下山了,實在是大多數人經驗不足,將糧食、烹煮器具全裝在一袋,並交由一人負責扛。而就在半途,突然聽見隊伍後方傳來一道淒厲尖叫聲,緊接是滾石滑落山谷的聲,好一會一道沉沉的「碰」傳來,是呀,未來四天將沒有食物吃,所以我們轉身下山。至於扛得好好的背包為何會掉,沒人敢問,決議打道這事也沒人有有意見,就這樣我的第一次登玉山行結束!

只是返家路上,一位男同伴不時回頭指著山的那端喃喃地,「如果沒意外,我們已經走到那了…」表情有些漠落。其實我更想回他,「我們該慶幸真的沒意外!」若掉下去的不是糧食背包,我不敢,也無法想像。也自此,有近10年的時間,我都只在山下靜靜地觀看,等待「玉山雲淨」,全然不想接近褻玩焉。

資料上說,台灣早期的登山活動起源於日治時代,主要是學者進行高山動植物的資源調查,還有少數的日本人可籌組登山社團與攀登高山外,原則上是管制一般民眾從事登山活動的。想到一直來讀到的有關台灣原生植物的資料,95%以上都是日籍研究員發現的,時代也都在日治時期,光想這些調查資料竟然可以延用到現今,甚有些還成了唯一,就可知當時從事調查學者們的研究態度之謹慎,而且還是在得克服惡劣環境下,真的佩服更由衷感激。

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以國家安全因素為考量,管制了大部分山區,僅有少部分地區開放。山地管制雖然減緩山地的開發與利用,卻也限制了大家親近山林的機會。一直到民國90年政策才鬆綁,貼近大自然的登山活動也因此日益興盛。近年來登山健行活動也在民間社團、協會的推廣下,更加蓬勃發展,其中攀登玉山主峰更成了國際登山客及國人非常嚮往的熱門登山活動。

現今,儘管山腳下不見兇猛野獸,但凡人想進仙境,還是得準備妥當才是,並一切小心為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愛詩網 玉山
    全站熱搜

    pa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