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災異說之流變〉一文的作者劉光本對「災」和「異」作了以下解釋,「災」指災害、災難、災劫;「異」指異常、變異、怪異;而「災異」則指自然災害或反常的自然現象。

了解了災異的意義,發現這回台灣古詩有不少是在談論傳染疾病,於是開始找尋有關台灣傳染疾病的資料,從天花、麻疹、登革熱、鼠疫到瘧疾全都有,除台灣氣候環境容易造成傳染疾病發生與擴散外,明清時期竟還有官員因傳染疾病拒絕來台,就算來台開墾了對傳染疾病的防治全然束手無措,而台人則為驅除瘟神疫鬼,反衍生出不少特殊風俗與信仰。這些資訊看得我又興奮也難過的,原來台灣的命途這般多舛~~

 

台灣因地處亞熱帶,又四面環海,夏、秋兩季漫長,溫度極高且潮濕多雨,有了「瘴癘之地」稱號;特別是暑熱容易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及作息,常有瘟疫橫行。蔣毓英在《臺灣府志》便提到台灣風土氣候及疾病流傳,「鳳山(高雄)以南至下淡水(屏東)諸處,早夜東風盛發,及晡鬱熱,入夜寒涼,冷熱失宜。又水土多瘴,人民易染急病。」

雍正11年的《臺游日記》載道,「知府、同知、通判、知縣視參將等官二年報滿;蓋其時版圖初隸,風氣未開,風濤之險,瘴癘之惡,之官者皆視為畏涂,故著令如是。」可見清朝官吏非常恐懼到台灣任官,沒人有意願下,只好以輪流方式處理,還好不是抽籤。再來,鄭成功來台時也記載著,「永曆十五年,改赤崁地方為東都。」,以「初至,水土不服,疫癘大作,病者十之八九,死者甚多」,可見台灣傳染病頗多。

光緒13年,章高元、張兆連到丹社嶺開山撫番,發現一到夏天「疫癘大作,守隘勇丁避疫山外」,本來想說山番間疫情嚴重,可趁機一網打盡的,便立刻請求劉銘傳准許討番,但劉銘傳認為八月後暑氣稍消後才好入山,不過提督李定明卻以四營隨林維源就近勦辦,「九月,維源率將討平之,而中路裏冷白茆復肆殺,林朝棟、朱煥明並往討之,連戰二十日,軍且殆,卒攻其穴,迭敗之,番埋石誓天不反,乃歸。」最後還是敗給了瘧疾。

馬偕牧師(George Leslie Mackay)也在《台灣六記》中載錄,外國人以「夏病」、「間歇熱」、「叢林熱」和「非洲熱」來稱瘧疾,漢人用「魔鬼熱病」、「乞丐熱病」。他並指出瘧疾是最令台灣人恐懼的疾病,當時有不少平埔人到平地居住不到一個星期,全都出現瘧疾症狀。

 

 

病瘧偶感       作者:蔡佩香

病床終日夢神仙,寂寂秋簾葉雨天。

扶杖窺籬憐菊瘦,賦詩遣悶怕魔纏。

髭鬚盡夜抽三寸,寒暑經朝似一年。

藥鼎西風憔悴甚,那堪壯志問凌煙。

 

本詩為七言律詩,載於《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9月18日。是詩人因患瘧疾,有感寫下。

 

 

瘧疾         作者:蔡元榮

瘧疾罹人鼻亦酸,陰陽變態幾多端。

三冬不暑偏頻熱,六月無霜獨苦寒。

身顫床隨柳舞,頭欹孤枕伴燈殘。

縱然絕處逢生命,骨槁形枯元氣殫。

 

本詩為〈蟲害/瘧疾/鹽雨〉七言律詩組,載於《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1月24日。詩人書寫病瘧之苦,眾人束手無策之情。

 

 

余在臺南患瘧已痊,解任過廈,瘧忽大作,纏綿兩月,其苦萬狀,瘧魔出祟,作詩驅之,亦昌黎驅鱷意也。                         作者:唐贊袞

病痁又忽兩月餘,困人獨與他病殊。顛倒寒熱分晝夜,有鬼伺隙相揶揄。

忽如寒冰獄中之囚犯,忽如熾炭甕底之罪孥。

三百六十骨節,節節醋浸酥。四萬八千毛孔,孔孔汗滴珠。

一鬼甫去一鬼來,恨無葛翁之仙符。壯夫當之猶膽怯,況我脆弱之頑軀。

凡諸苦境我身歷,一日頓止疑神扶。初無奇方及仙餌,片念絕勝澆醍醐。

人生正如虐,日與寒熱俱。百年尚可耐,何必爭須臾。

熱吾視之為夏扇,寒吾視之為冬鑪。達人古今等旦暮,以日抵歲何傷乎。

瘧鬼大悟廢然返,伎倆止此毋庸驅。我復神旺跏坐,鬼已銷聲匿跡鷺島之東隅。

 

本詩為雜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拾貳冊。詩人描寫罹患瘧疾到痊癒,卻又在卸任前再度感染,與病魔纏鬥的痛苦過程。

 

 

這三首台灣古詩均詳細描述瘧疾發作時的症狀,以及和病魔對抗的苦痛和無措。瞧他們發病時,突然會開始發高燒、發抖和全身不舒服,之後變成發冷顫抖,體溫忽然又升高,且伴隨頭痛、噁心、嘔吐、下痢、咳嗽等等,最後以暴汗結束一個循環,不過這種忽冷忽熱的不適情況會一再循環重複發作,難怪瘧疾也被稱是「寒熱症」。

發現清時鄭用錫也寫過一首描述瘧疾病症發作的詩作。

 

詠瘧為蘇崑山上舍作國琮作        作者:鄭用錫

我聞古人言,壯士不病瘧。蘇君雖孱儒,秉姿亦諤諤;如何遘斯疾,馳驟苦束縛?一寒更一熱,間日息復作。當其寒生時,如墜冰山壑;遍體皆嚴威,戰兢及手腳;衣以狐貉裘,猶等綌絺薄。倏焉執熱來,炎炎氣蒸爍;如火方燎原,眼星忽錯落;請公自入甕,汗浹始退卻。嗟哉此冰炭,變幻難捉摸。醫者各進言,一一診脈絡。或云非人致,中有鬼作惡。請誦杜陵句,援引何確鑿!我欲調榮衛,陰陽無乖錯。由來正勝邪,斯言可一噱。

 

 

 

對於病體難以承受的痛苦,與對疾病的不了解下,台人從生活經驗摸索出自己獨有的一套認識疾病、治療疾病,以及預防疾病的知識。柯培元在《噶瑪蘭志略卷首天文志氣候》便載道,「噶瑪蘭多寒,雖盛夏不敢服絡絺,東南風起,入人腠裡,以致頭暈,土人以青布裹頭,護其陽明,多嚼檳榔,解其瘴癘。」即學平埔族人嚼檳榔以解瘴癘之毒。

此外,信仰也成了面臨未知環境的精神寄託。特別是明清時期,冒著風險橫渡汪洋到台灣的中國沿海地區居民,除要面對不熟悉的陌生環境外,還得對抗島上的瘴氣、天災、疾病,因此轉而祈求神明護佑,如媽祖、玄天上帝、瘟神等。

又台灣開發初期,惡劣居住環境與醫療設施簡陋下,傳染病蔓延迅速,加上漢醫無法提供有效的治療下,台人不得不求助於種種民俗醫療,並深信是冒犯山川鬼神,故仰賴求神問卜、偏方、巫術或求助於道士等民俗療法,抑或學原住民習俗獵殺人頭以消災解厄,於是北道大埧諸番變大開殺戒,將人頭掛於門上,而除瘟療疾的王爺則成為台灣普遍信仰之神明。

劉枝萬在〈臺灣之瘟神信仰〉一文中介紹道,「瘟」或「瘟疫」是指急症熱性傳染病的總稱,有鼠疫、霍亂、斑疹傷寒及瘧疾等症,又台人將「瘟疫」的流行賦予宗教信仰的神祕色彩,即形成所謂的「瘟神」,瘟疫流行是因瘟神或疫鬼的法力所致,即「民人聽天由命,端賴鬼神庇祐,以冀禪災,遂導致尚鬼信巫之俗。」

所以台人一遇到傳染病的流行,會求助傳統漢醫由其把脈開藥方,也會求偏方或求神問卜,甚至到廟裡求藥籤、請乩童開壇給藥方等方式屢屢可見。另外,台人相信瘟疫的產生是因得罪了神明,所以在傳染疾病爆發的月份,各地方的神明都忙著在各地巡狩,而迎神繞境是驅逐疫病的好方法,或是造塔求功德,祈求疫病的平息。若連求神問佛都無法解決,只好聽天由命。

 

 

流疫歌      作者:黃贊鈞

大兵之後繼凶年,法寇銷聲鬼哭喧。

陰霾黯黯天無色,魑魅魍魎攫人傳。

慧星初匿跡,閭閻手加額。謂可致昇平,共相登衽席。

陰陽失時旱澇起,旱苦妖魃澇苦水。

疫癘中人甚蛇蠍,死喪淪亡等螻蟻。

清宵逐厲觀鄉儺,街頭寶塔紛笙歌(各街造塔,笙歌達旦,以壯人氣)

爆竹轟轟陰氣散,人心安定天災過。

天災過,樂如何,男勤耒耜女勤梭。交修德,召太和。

 

本詩為雜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貳拾陸冊。書寫光緒10年法軍侵台不僅敗退,還因遭受各種疾病感染,士兵病亡不少。戰役平息之後,全台卻流行起瘟疫,北部地區尤其嚴重。

 

 

逐疫有感        作者:鄭鵬雲

逐疫年來更賽神,王爺骨相儼然真。

刀光如雪甘心試,太息乩童不惜身。

迎神也達長官知,多少旌旗雜國旗。

信士唯餘香一瓣,○須我佛叩慈悲。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拾肆冊。逐疫儀式為中國古時臘月禳祭,驅逐疫鬼的祭儀。

 

 

在上兩首詩裡,可以知道當時民間為了驅逐瘟疫,通宵達旦地拜神、演大戲,街道上築起一座座寶塔,四處都響起了鞭炮聲,延請道僧日日誦經,為的是希望可驅走瘟神,並且展現了台灣民間的風俗、天命及醫療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