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萬山屏障竹圍城,欹枕時聞海浪聲。報道春帆歸石港,人人爭看弄潮旌。(貨船入口)

西山爽氣入斜陽,城市人來個個忙。買得米魚歸去後,三餐無餒傲羲皇。(鄉多魚米)

 

這是李望洋的<宜蘭集詠八首五月七日>中的兩首,取自愛詩網,不過愛詩網誤寫成<宜蘭雜詠八首五月七日>,我想應該是和<蘭陽雜詠八首>弄混了,同樣是八首,<宜蘭集詠八首五月七日>是宜蘭本地詩人李望洋寫的,<蘭陽雜詠八首>則是外地人寫的,細看兩者對於情感投入的深淺其實也沒有什麼差異,原以為本地詩人不會像其他詩人長期留在家鄉或是僅至此一遊,自然會對家鄉的一切感受最深,特別是有很深的認同感。

可本地詩人李望洋的詩作不但沒有,描述之間還是免不了會出現清領政府的思考模式,甚以統治者觀點看自己的故鄉,意味著若不是清朝將宜蘭納入版圖、統治,才得以讓宜蘭進入文治社會,也讓居在宜蘭的原住民,得以教化開始學習漢人。

或許是詩人李望洋有十多年時間在外地為官,也或許詩作當時正是他遊宦時期,看的是中國的大山大水和甘肅的風土,相較下家鄉宜蘭只是他思鄉的代名詞,所以大多詩作寫的都是大陸風光與甘肅風土,其他對宜蘭並沒有太多著墨。

 

李望洋的<宜蘭雜詠八首五月七日

張弓形勢是宜蘭,萬疊高山擁長官。生面別開東海角,龜峰聳峙似彈丸。

蘭陽形勢

玉山高並歲常寒,秋水澄清一色看。七十餘年歸治化,番黎今亦整衣冠。

民番集處

版籍圖收七十年,萬家煙火戴堯天。菁華自是隨時發,文運何曾限海邊。

文風日上

萬山屏障竹圍城,欹枕時聞海浪聲。報道春帆歸石港,人人爭看弄潮旌。

貨船入口

西山爽氣入斜陽,城市人來個個忙。買得米魚歸去後,三餐無餒傲羲皇。

鄉多魚米

潮來汐去萬千遭,巨浪翻空撼石鰲。為問靈胥何抱恨,激成東海怒波濤。

北關海潮

龜蒙聳翠鎖中流,萬頃煙波濯素秋。天為我蘭開半面,好觀海日滾金毬。

龜山曉日

五岳歸來又看山,三貂一路透重關。誰知海角成源洞,別有桃花不改顏。

境比桃源

 

詩說,噶瑪蘭地勢就如開張的弓,除了山,更有水;山是「玉山」,非今的玉山,是今噶瑪蘭西南方的南湖大山,為噶瑪蘭境最高處;水則以「龜山島」為地標,位於噶瑪蘭東面洋上,守衛著整個蘭陽平原。玉山常年積雪,與叭哩沙喃一地富盛名的秋水景色連成一片;清領時期的宜蘭為新闢地區,原住民更經過統治教化後已漸歸化,和漢人一樣穿衣戴冠。又再經歷多位噶瑪蘭通判的勵精圖治,宜蘭在文風、經濟、社會上才有所成長。

竹圍城是噶瑪蘭近海建築的特色,因蘭陽海路險峻與潮汐關係,船隻要進烏石港並不容易,當貨船滿載回歸,便會吸引許多人觀看。另可從此詩作可得知,蘭陽漁業發展得很早,儘管蘭陽春潮急,但海上交易依然熱絡,特別是宜蘭和中國間的航線來往非常頻繁,分有北船、唐山船、南船三種:北船主要輸出稻穀,輸入絲、羅、綾緞與羊皮;唐山船則輸出稻穀、白苧,輸入乾果、麥、豆、瓷器和金楮;南船為輸出樟腦,輸入各式洋貨。兩地彼此之間交易熱絡,一直至烏石港淤塞,交易才告中斷。

而噶瑪蘭亦有「魚米之鄉」之稱,魚米之豐促使城郊間的交易十分熱絡。

「北關海潮」是蘭陽八景之一,因地理位置緣故,其海潮的驚險與氣勢相當盛大,總吸引不少人在此觀賞海潮。又北關為關隘防守的要道,當年要出遠門時,親友都會在宜蘭北門相送,再從北關搭船坐抵頭城,再從烏石港換船或走陸路,經北關、大里、經草嶺或三貂嶺等古道到外地。

龜山島日初,太陽從萬頃波的海上冉冉升起,金光閃耀宛如金球一般,照耀整個蘭陽平原。宜蘭在地人將龜山島視為出身於蘭陽平原的守護神,由平原頂端爬向出海口,最後落腳在海中,永遠守護整個蘭陽平原,所以也讓龜山島成為文人歌詠之地,亦被視為家鄉地標和鄉愁代稱。

在清朝末年,外國軍火屢屢進犯基隆、金山等地,只有宜蘭未直接遭遇破壞,所以詩人便把蘭陽地區比擬為桃源,避居此地可免於戰火波及,又蘭陽僻居邊地,也因此能保留更多的純樸民風與習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愛詩網
    全站熱搜

    pa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